2024-08-10 16:55 点击次数:153
(原标题:专家共议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挖掘沿线城市特色文化,活化利用运河文化遗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2024年6月5日,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十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值得研究总结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了赋能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等重要作用,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当代生活,打造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消费品牌,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打造更加多彩、优美和璀璨的“文化运河”,把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养人民高尚情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形成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应成为未来十年的重点任务。
就此,刘士林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精神诠释上要更加关注细节;二是在活化利用中要坚持融入城乡现代化进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并广泛运用于城市更新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三是面对矛盾竞争时要注重吸收借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验,深入研究和构建有利于不同城市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形成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传承展示集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是具有统一内涵的超级文化IP,还是多种独特文化的复合体。可以把大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打造、传播,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首席专家王国伟提出,大运河沿途城市水岸关系紧密,互动频繁,要建立有指导性、有约束力的开发建设规则。
对此,王国伟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各地要科学、理性地评估,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避免文化定位不清晰、文化层级不高、经济效益弱等问题;二是对规划要有控制,不要廉价滥用挥霍资源,造成浪费和二次伤害;三是科学保护与利用开发要同步,杜绝破坏性开发;四是大运河文旅开发应进入当代消费模式,要重视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体验、舒适与美好想象的需求,空间、业态的服务品质需要全面提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指出,大运河文化带的文物功能在现阶段仍未得到充分展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大运河文化在新发展阶段的路径和模式,推动大运河文物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成为实现“两个结合”的有效抓手。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城乡融合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指出,以市场化的手段把大运河和大运河沿线众多的文物资源盘活,并与大运河周边腹地相结合,可以放大项目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研究员李燕表示,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一是要加强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与传播;二是大运河文旅融合要与城市发展结合,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三是要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文旅融合社会复合主体,形成政府部门、市场机构、社会组织、普通公众四方合力。
孙洪刚认为,“大运河沿线游”项目的创立,既可以尝试“市场+政府”相结合的方式,向国内外讲好大运河文化及沿岸文物历史故事,更好地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又可以尝试以文旅标准,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文物主题游径创造和扩大观众群杭州配资开户,刺激并带动大运河沿线区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结合,力争形成品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家级城乡融合的旅游项目,积极谋划和申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Powered by 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_炒股配资平台哪_我要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